河川干涸那么山谷就会空虚;山丘铲平那么深渊也能填满圣人死了大
河川干涸,那么山谷就会空虚;山丘铲平,那么深渊也能填满。圣人死了,大盗就不会兴起,天下便太平无事了!如果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止息。虽说重用圣人是为了治理天下,其结果却是大大有利于盗跖。圣人为了公平,制造了斗斛用来量谷物,大盗便连同斗斛也一并盗去;圣人制造了市秤来称东西,大盗便连同市秤也一并盗去;圣人制造了符契印章以便取信,大盗便连同符契印章也一并盗去;圣人宣扬仁义来矫正不正之风,大盗便连同仁义也一并盗去。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看看那盗窃钩环的人被诛杀,而盗窃国家的人却成了诸侯就清楚了。诸侯们门前都打着仁义的招牌,这不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逐着要做大盗,去夺取诸侯之位,去窃取仁义和斗斛、市秤、符印好处的人,就是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也不能劝阻他们,用斧钺的威刑也不能禁止他们。这种大大有利于盗跖而难以禁止的局面,都是圣人的过错。
在宥
本篇取首句“在宥”二字为篇名。“在宥”,按宣颖解释为“在,存也,听其自存不乱之也;宥,宽也,容之宽然,不驱之也”(《南华经解》),即任由天下自然发展,不去强加约束和治理。正如篇首二句所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道出了全篇的宗旨。
本篇全文分两部分来论述,从开头至“吾又何暇治天下哉”为主体部分,先以“闻在宥”一段总论全文无为而治的宗旨,而后编述了“崔瞿问于老聃”、“黄帝立为天子”和“云将东游”三个寓言故事,对前论予以生动而形象化的说明。后一部分则对前论未能尽兴之言,分别对有为之害、“睹有”与“睹无”之别、“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即兴阐释。其中最后一个段落“贱而不可不任者”,不少学者认为此段文意与庄子思想不类,疑为俗儒所窜入。今选取本篇的主体部分予以介绍。
一
闻在宥天下(1),不闻治天下也(2)。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3);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4)。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5)?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6);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7),是不愉也。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于阳(8);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9)。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10),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11)。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12)。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13),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明邪(14),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15);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16);说知邪,是相于疵也(17)。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18),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囊而乱天下也(19)。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20)!乃齐戒以言之(21),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22)。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23),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24)。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25),无擢其聪明(26),尸居而龙见(27),渊默而雷声(28),神动而天随(29),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30)。吾又何暇治天下哉!(31)
- 他喜欢别致的服色佩着一柄长剑戴着一顶高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图]
- “德迈三皇功过五帝”秦始皇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赢名政[图]
-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入楞伽经》上文重点[图]
- 胡雪岩的做法是先通过关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开的户头及底细然后再[图]
-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微之[图]
- 〔伴读书〕磨灭尽诸豪壮断送了些闲浮浪抱子携男扶筇杖尪羸伛偻如[图]
- 少宰官名明清时期俗称吏部侍郎为少宰猪肺最难清洗干净首先要清洗[图]
- 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则卑贱者竭力尽[图]
- 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贪;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图]
- 诗的前三章描写出征前后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