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人的善心出入没有规律不知道它的方向’这虽然是对普通
先生说:“‘人的善心出入没有规律,不知道它的方向’,这虽然是对普通人的心而言,学者也应该知道心的本体原本就是如此,那么保存的功夫才不会有毛病。不能随便说出就是亡,入就是存。如果论及心的本体,原本就是无所谓出和入的。如果论及出入,那么思考运用就是出,然而人的主宰明明就在心里,哪里会有出?既然没有出,哪里会有入?程颐所说的‘心腔’,也只是天理而已。虽然一天到晚应酬不止,也不会超出天理,就是在心腔里;如果超出天理,就称作放,就称作亡。”
先生又说:“心的出和入只是运动和静止而已,运动和静止不定,哪里会有方向?”
四五
王嘉秀者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也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3,然非入道正路。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智者见之便谓之智,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所王嘉秀:字实夫,王阳明的学生,好谈佛道。也 长生久视:指长生不老。语出《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3 上一截:指上达。下文中“下一截”指下学。当时一般把孔子的学问分为两部分,即上下两截。上一截谈性与道,下一截讲治国平天下。王阳明不同意这种看法。
王嘉秀问:“佛教以超脱生死轮回来诱惑人信奉佛教,道教以长生不老来诱惑人信奉道教,他们的本意也不是要人做坏事。推究到根本上来说,他们也只是看到了圣人学问的上一截,而并非进入圣道的正路。好比现在做官的人,有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有的是通过举荐,有的是继承前辈爵位,一样都做了大官。但最终走的不是做官的正道,正人君子是不会做的。道、佛到了最高境界,和儒家差不多,但是道、佛只看到了上一截,而遗失了下一截,终究不像圣道那么全面。然而佛、道看到的上一截和儒家的上一截是相同的,这一点不可否认。后世的儒生,又只得到了圣道的下一截,把圣道分裂就失去了圣道的本真,于是圣道沦为记诵、辞章、功利、训诂的学问,最后也难免演变成异端邪说。记诵、辞章、功利、训诂四家的人,虽然一生辛苦劳碌,但对于身心毫无裨益,再看那些修道、信佛的人,一生清心寡欲,超脱于世俗纷争之外,反倒比不上人家。现在的学者不必先排斥道、佛,姑且应当专心致志于圣人的学说。圣人的学说明白通晓,那么道、佛自然会泯灭。要不这样,儒生们所学的知识恐怕要被道、佛所不屑,反过来再让他们俯首称臣,不也是很难吗!这是我的见解,先生认为怎样?”
先生说:“你所说的大致上是正确的。但是你说的上一截、下一截,也只是常人的偏见。如果说圣道广大中正到正道,彻头彻尾,只有一个线索,哪里会有什么上一截、下一截之说?《易经》中‘阴阳结合就是天理’,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百姓又对生活中的道无所知晓,所以君子遵循的圣道很少有人知道。’仁慈、智慧难道不是道吗?但理解偏了就会有弊病。”
四六
“蓍者固是《易》,龟亦是《易》。”
所蓍:一种草。蓍草茎,古代常用以占卜。
先生说:“用蓍草占卜固然是《易经》,用龟甲占卜也是《易经》。”
四七
- 一次性纸杯的选购小妙招 使用一次性纸杯的注意事项[图]
-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放手者便须放手[图]
- 夏宣公会合齐惠公攻伐莱国秋宣公自伐莱处回国告至大旱冬宣公在黑[图]
- 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陇西到达皋兰山杀敌八千余人夏有马生在余[图]
- 祠兵者何?出曰祠兵入曰振旅 其礼一也皆习战也何言乎祠兵?为久[图]
- 亡羊补牢释义此成语意为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图]
- 词中的“飞将军”指的就是李广说的是年月蒋介石不甘心第一次“围[图]
- 全矣完全如此 循顺追溯本始 “子曰”二句庄子把[图]
- 丰卷将要祭祀请求让他打猎获得祭品子产不批准说“唯有国君祭祀才[图]
- 文中殷洪乔即殷羡东晋前期曾为长沙相、豫章太守、光禄勋等职就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