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之中,开展民间讲学最为兴盛的是心斋。他的门下常有樵夫瓦匠。比如朱光信,每日上山砍柴,奉养老母。路过先生家门,朱光信便把柴放在门口,坐在门外听心斋讲学,听到欢欣鼓舞处,就背起柴火,浩歌而去。
明清之际的儒者李二曲称心斋“雨化风行,万众环集,先生扺掌其间,启以机钥,导以固有,靡不心开目明,豁然如梏得脱,如旅得归”。意思是说心斋讲学,如雨水化育万物,如风吹拂万物,千万人环聚到他身边。心斋在众人之中激扬地讲学,恰中要害地当机指点学者,引导出学者内在本有之力量。学者无不心灵打开,眼目光明,豁然开朗,像囚徒摆脱桎梏,旅人回到家乡。
礼部尚书赵大洲称心斋“其为人骨刚气和,性灵澄澈,音咳顾盼,使人意消,往往别及他事以破本疑,机应响疾,精蕴毕露”。心斋为人有刚硬的骨气,有平和的气息。他的心性灵明通透,一个声音,一声叹息,一个眼神,当下就能使人的意气消弭。心斋往往谈一些别的事情来破除学者原本的疑惑,各种机锋在讲会上不停发生,学问的精蕴统统都呈现出来。
王心斋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平民之中讲身心性命之学,对社会风俗有着巨大的影响。泰州一带,民风丕变。田间地头,“在在处处高谈仁义”成了安丰一带的社会风气。到心斋三传弟子罗近溪,平民讲学的风气更为兴盛,一场讲会最多有数万人参与。后人称心斋“顽廉懦立,感及齐氓,而化民成俗之功,且不在阳明下也”(《王心斋先生学谱》)。王心斋家学述要
(1)简易
心斋先生处理复杂的家务事给人的感觉是:非常容易。
《王心斋年谱》记载:“时诸弟毕婚,诸妇妆奁厚薄不等,有以为言者。先生一日奉亲坐堂上,焚香座前,召昆弟诫曰:‘家人离,起于财务不均。’令各出所有,置庭中,错综归之,家众贴然。”
当时(1516 年),心斋的几个弟弟刚刚结完婚,几个儿媳妇的嫁妆有的重,有的轻。于是就有人说闲话,搬弄是非了。有一天,王心斋先生请父亲郑重其事地坐在家中堂上,在父亲的座前焚香,并且把家中的兄弟都召集过来,说:“家人离心,从财务不均衡开始。”于是吩咐兄弟把各家的贵重财物都拿出来,放置在庭院中。心斋先生把所有东西混在一起,重新分配,家中所有的兄弟都很满意。
一家人不能完全和睦,心中对亲人有埋怨,这是我们常有的状态。家中有了这些不满的情绪,家外自然也就有了闲话。这就是“有以为言”。有以为言,是寻常人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外人说闲话也常常是出于关心,不是恶意。除非一家人绝对和睦,彼此之间满是感激亲爱,“有以为言”这样的事情是很难避免的。孔子曾盛赞弟子闵子骞:“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骞真是孝顺啊,没有人在他的父母兄弟之间说长道短。做到闵子骞这样,家庭就极好了。如果能有这样的家庭,我们便有了一个坚如磐石的倚靠。我们在这世上生活,便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儒家说我们修身做好了,那么家庭就能够好。《大学》所谓“身修而后家齐”,齐家是检验我们学养的重要指标。而家庭要到什么状态,我们看看闵子骞,就能够知道了。
心斋的家庭,存在“有以为言”的情况,表面上是财富不均引起的,根子上还是家人之间没有通气,彼此之间存在计较。这种情况,心斋什么计谋都没用,直接在父亲的见证下给大家重新分了财物。重新分配财物,这事情能办成,主要不在于心斋分配得平均,而在于心斋在家中为人信服。大家在和心斋的长期相处中,根本不会怀疑心斋会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偏袒谁。哪怕重新分配了之后,我吃亏了,只要是心斋主持的事情,我就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