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殣(piǎojǐn):饿死的人。
领浙西:指范仲淹晚年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
募民存饷:指募灾民服役,以使服役者有饭吃。饷,给……以饭食。
监司:宋代各路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长平仓等,总称为“监司”。
皇祐二年,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死的人枕藉道路。是时范文正公以前执政为杭州知州,发放官府存粮及募灾民服役以救灾,采取的措施甚为周备。吴人喜竞赛划船,又好做佛事。文正公于是放开禁忌让民众举行划船比赛,地方官员每天都到湖上宴集,自春至夏,居民也都空巷出游。又召集各佛寺的住持劝导说:“灾荒之年,工役的价钱最低,可以趁此大兴土木。”于是各寺院土木工程大兴。他又重新翻盖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监司奏劾杭州不救济灾荒,嬉戏游乐无节制,及公私大兴土木、伤害消耗民力等事。文正公因此自上条奏,陈述所以要宴会游乐及兴造工程等,都是为了征集社会上的余财以赈济贫民。从事货物贸易、饮食服务、手工技艺及其他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人,仰食于公家及富贵人家的,每天不下数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定,民众没有逃荒外流的,这都是文正公救灾的恩惠。灾荒之年,发放国家粮仓的粮食,招募灾民兴修公益工程,近年已著录于令典成为制度。既能救济饥荒,又因此而成就利民事业,这也是先王泽及后世的一个优良的传统。
水工高超
庆历中,河决北都商胡,久之未塞,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往董作。凡塞河决,垂合中间一埽谓之“合龙门”,功全在此,是时屡塞不合。时合龙门埽长六十步,有水工高超者献议,以谓埽身太长,人力不能压埽,不至水底,故河流不断,而绳缆多绝。今当以六十步为三节,每节埽长二十步,中间以索连属之。先下第一节,待其至底,方压第二、第三。旧工争之,以为不可,云:“二十步埽不能断漏,徒用三节,所费当倍,而决不塞。”超谓之曰:“第一埽,水信未断,然势必杀半;压第二埽,止用半力,水纵未断,不过小漏耳;第三节,乃平地施工,足以尽人力。处置三节既定,即上两节自为浊泥所淤,不烦人功。”申锡主前议,不听超说。是时贾魏公帅北门,独以超之言为然,阴遣数千人于下流收漉流埽。既定而埽果流,而河决愈甚,申锡坐谪。卒用超计,商胡方定。
北都:指今河北大名。宋时以为北京。商胡:在今河南濮阳东北。
郭申锡(998—1074):字延之,大名(今属河北)人。历官三司副使,以给事中致仕。董:督察。
埽(sào):旧时用以防护堤岸或塞决口的治河材料。用草、禾秸、树枝或竹枝等夹杂泥沙碎石捆扎而成,而合龙的埽可以做得非常庞大。习惯上也称塞埽的地段或所成的堤坝为“埽”,或又转为地名。
贾魏公帅北门:指贾昌朝其时为河北安抚使,驻北京大名府北门。
收漉:指截收打捞。漉,滤。
定:指按旧水工的方案实施完毕。
本条所记高超治黄河决口的合龙技术,按文意应是这样:(一)先把长六十步的埽分为三截,每截长二十步,施工时用二十步的埽,以便于下沉,而三截短埽都用绳索(一般是粗竹索)连属起来;(二)合龙时分层施工:第一层(底层)先压下三截短埽,水流未断;然后叠压第二层,水流大致已断:最后压第三层,则已是平地施工,至功毕而下两层已淤。文中所说的“以六十步为三节”,指的是埽的分段;其下所说“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则是指施工的分层,或说是把合龙所成的埽坝的高度分为三节。二者当分开理解,否则将引起文意上的混乱。今译文权且对文中的“节”字稍加改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