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鄂州KTV招聘网 > 鄂州热点资讯 > 鄂州名言/句子 >  【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

【 】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

2022-07-21 14:41:10 发布 浏览 627 次

【24】惟乾问:“知如何是心之本体?”先生曰:“知是理之灵处。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无不知敬其兄,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充拓得尽,便完完是他本体,便与天地合德。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

【译文】冀元亨问:“良知怎么是心的本体呢?”先生说:“良知是自觉到天理的状态。从它主宰的作用而言,称之为心,从它的禀赋来源而言,称之为性。年幼的孩子,无不知道爱他们的父母亲,无不知道尊敬他们的兄长,就是因为这个灵根没有被私欲遮蔽,彻底地扩充,就是完整无缺的本体,因而与天地合德。圣人以下的人,没有不被遮蔽的,所以必须通过格物来呈现良知。”

惟乾: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王阳明的学生。

【25】守衡问:“《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工夫只是格物。修齐治平,只诚意尽矣。又有‘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何也?”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守衡再三请。曰:“为学工夫有浅深。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然不知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恶恶,便又多了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书》所谓‘无有作好作恶’,方是本体。所以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常要鉴空衡平,这便是未发之中。”

【译文】守衡问:“《大学》工夫就是诚意,诚意工夫就是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只要诚意就彻底实现了。但《大学》又讲‘正心之功,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这是为什么呢?”先生说:“这个要你自己去思考领会,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未发之中’的意思了。”守衡再三请求先生讲清楚。先生说:“求学的工夫有深有浅,刚开始的时候如果不实实在在地想着去好善恶恶,怎么能够为善去恶呢?这实实在在地想,就是诚意。但如果不明白心的本体原本不附着任何事物,只是一直刻意地去好善恶恶,就又多了分做作,就不是廓然大公。《尚书》所说的‘没有刻意为善为恶的心’,这才是本体。所以《大学》要说‘有所忿懥好乐,则不得其正’。正心就是在诚意的工夫里体认自己心体,常常要像镜子一样的虚心明澈,像秤杆一样公允持平,这就是未发之中的状态。”

守衡:生平不详。

鉴空衡平:语出朱熹《大学或问》:“人之一心,湛然虚明,如鉴之空,如衡之平,以为一身之主者,固其真体之本然。”鉴,镜子。衡,秤杆。此语以镜之空、秤之平比喻心体的澄明中正。

【26】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译文】黄正之问:“戒惧是自己所不知道时的工夫,慎独是自己独知时的工夫,这种说法怎么样?”先生说:“只是一个工夫,没有处理事务时固然是独自知道,应对事情时也是独自知道。人如果不在这种自己独知的地方用功,只在大家都共同知道的地方用功,就是作伪,就是‘见君子而后厌然’,这种独知的时候就是‘诚’的萌芽,这个时候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完全没有虚假,一对全对,一错全错。这正是王道与霸道、正义与利益、真诚与虚伪、善念与恶念的分界线。在这个时候站稳脚跟,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确立了真诚。古人使自己真诚的很多工夫,精神命脉全部就在这里。这种独知之处,没有谁看见,也没有呈现什么迹象,但无时无处不在,无始无终,就是这个工夫。现在如果把戒惧区别为自己所不知道的,工夫就支离破碎,也就有间断了。既已戒惧,就是自己知道了。自己如果不知道,那么是谁在戒惧?照这种理解,就要陷入断灭念头的禅定境界。”黄正之说:“不论善念恶念,完全没有虚假。那么独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无想法的时候吗?”先生说:“戒惧也是念头,戒惧的念头一刻都不能停息。如果戒惧的心稍有涣散,不是昏睡,就已经沦为恶念。从早到晚,从幼年到老年,如果要没有意念,即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除非处在昏睡中,或者槁木死灰的状态。”

黄宏纲(1492—1561),字正之,号洛村,江西人,官至刑部主事,王阳明的学生。

语出《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意为小人在独处的时候就做坏事,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看见君子后就躲躲藏藏,掩饰自己的恶行,炫耀自己的善行。

瞶(kuì):通聩,耳聋。

【27】志道问:“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先儒非之,何也?”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为非。‘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工夫。明道说‘以诚敬存之’,亦是此意。《大学》‘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大凡看人言语,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阳虎,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

【译文】志道问:“荀子说‘养心莫善于诚’,先儒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为什么?”先生说:“这也不能说不对。‘诚’有从工夫角度说的。诚是心的本体,追求恢复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程明道说的‘以诚敬存之’,也是这个意思。《大学》说:‘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荀子的话固然有很多毛病,但不能一律吹毛求疵。通常看别人的话语,如果先有一个成见,就有不妥当的地方。阳虎说的‘为富不仁’,孟子都能从中吸取,由此可看出圣贤的心公正无私。”

此“志道”不知何人,通行本多误认为是管志道,显然错误。管志道(1536—1608),字登之,号东溟,江苏太仓人,官至南京兵部主事,王阳明门人耿定向的弟子。从年代上看,管志道不可能问道于王阳明。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