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渊:蔡宗兖,字希渊,号我斋,山阴(浙江绍兴)人,阳明弟子。
伯夷:孤竹君之子,传说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伊尹:名挚,商代贤相,助汤伐桀,遂王天下。同谓之圣:语见“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镒:一镒为二十两,或云四十两。
语见《孟子·告子上》。希渊问:“圣人是可学而至的,然而伯夷、伊尹与孔子相比终究是才力不同,却同称作圣人,为什么呢?”
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在于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譬如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只因其成色足而没有铜铅之杂。人到纯是天理便是圣人,金到足色方是精金。然而圣人之才力,也有大小不同,譬如金的分量有轻重。尧、舜譬如万镒,文王、孔子犹如九千镒,禹、汤、武王犹如七八千镒,虽其分量不同,但足色则同,都可称为精金。以五千镒与万镒相比,其足色是相同的,以伯夷、伊尹与尧、孔子相比,其心纯是天理则相同。所以为足金者,在于足色不在于分两,所以为圣人者,在于纯是天理而不在于才力。因此凡人如果肯为学,只要使此心纯是天理,则可为圣人。譬如一两足金与万镒相比,虽然分量悬殊,但都是足色,可以无须愧疚,所以说‘人都是可以成为尧舜’。学者学习圣人,也不过是去人欲,存天理而已。就好比炼金就是追求足色,不去争金的成色,那么锻炼的工夫就少,成色愈下,则锻炼更难。人的气质有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分,对于求道而言,则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之分,那才质低下者,更是必须人用一分力,我要用百分力;他人用十分力,我须用千分力。但是到最后,其成功则是一样的。后世不知做圣人的本领工夫在心纯是天理,却从知识才能上求做圣,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己须将圣人这许多知识才能一一理会掌握才行。所以不在天理上做工夫,白白地劳费精神,在书本上钻研,在名物上考索,在行为上模仿。知识愈广大而人欲也更多,才力愈多而天理反更受昏蔽。正好比见人有万镒之精金,不去尽力锻炼自己金子的成色,以求无愧别人的精纯,反而在分两妄求与别人的万镒一样,于是将锡铅铜铁等混杂进去,结果是分两愈重而成色愈低。到其最后,就不再有金这种成分了。”
赏析与点评
“圣人可学而至”是北宋道学兴起之初就有的信念,但成圣的依据是什么?各家却有不同。此条显示阳明意图在强调:人人有“足色”之金,如何使得自己的“足色之金”(喻指“良知本体”)能够永远保持不变,这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此阳明认为“人欲益滋”在于“知识愈广”,这与朱熹立场便有不同,认为欲成就圣人不必在“知识才能上”、“册子上”、“名物上”去做,而只须做“减”的工夫。
7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