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和元年(公元也也7年),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各路大军向北进军,驻军汉中,留下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处理丞相府的所有政务。临行前,诸葛亮上书道:“先帝开创伟业,刚刚有些成效,却中途仙逝了。如今天下已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益州的蜀国却是三足中最为贫穷困乏的一足,现在正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然而所幸的是身边的近臣仍能恪尽职守、毫不懈怠,忠勇的将士在沙场上奋不顾身,出生入死,这都是因为追念先皇的知遇之恩,想要尽全力回报给陛下。陛下应当虚心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将先皇的遗德发扬光大,弘扬仁人志士的气节;而不应该轻视自己,讲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话来,以致阻塞了忠臣进谏的通道。
“宫廷和相府,是一个整体,提升、惩罚、表彰、指责不应当有任何区别。如果有违法犯罪的行为,或者尽忠立功的表现,就应当交付有关部门按规定给予处罚或者奖赏,以彰显陛下的公正英明,不能有任何偏私之心,让宫廷内外执法不一。侍卫之臣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厚善良的人,心志都是忠贞纯正的,所以先帝才会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任用。臣认为宫廷中的事情,不论大小,全都要一一询问他们,然后再实施,必定能够补救疏漏,扩大效益。向宠将军品性善良公允,通晓军事谋略,当初曾经被先帝任用,先帝称赞他是个贤能之人,所以大家才会酝酿着要推举他做中部督。臣以为禁卫部队的事务,无论大小,全都交由他过问,一定能使军队齐心协力,优劣合宜,各得其所。亲近贤良的臣子,疏远奸佞的小人,这就是前汉能够兴旺强盛的原因;亲近奸佞的小人,疏远贤良的臣子,所以后汉才因此而衰败覆灭。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每与臣谈论到这件事,无不对桓、灵二帝的所作所为表示痛恨惋惜。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令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不贰、能够以死报国的臣子,但愿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家天下的兴旺,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者,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所卑鄙:卑贱,地位低。
“臣原本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以种田为生,只求得在乱世中能够保全生命,并不想在诸侯中谋求高官、显赫声名。先帝不因为臣的低贱和孤陋寡闻而嫌弃臣,不惜降低身份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向臣征询天下大事,让臣颇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效力。后来正值战事失败,臣在败亡之际,担起了挽救危局的重任,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臣处事谨慎,所以在临死之前把辅助陛下中兴汉室的大事托付给臣。接受先帝的遗命以来,臣日夜担心叹息,生恐所托无成效,从而有损先帝善于鉴察的声名;所以臣在五月率军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丁装备也都十分充足,是该带领三军,向北克复中原了。也许可以竭尽驽钝之力,铲除奸贼,光复汉室,使长安、洛阳仍旧成为大汉王朝的国都。这就是臣用来回报先帝、效忠于陛下的本分。至于斟酌得失、掌握分寸,向陛下进献忠言,那都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任务了。但愿陛下能把讨伐曹魏、光复汉室的大事交付给臣,如果没有成效,就治臣的罪,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进献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要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惰之罪,明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作打算,求得高明的道理,了解并接受忠正的言论,时刻牢记先帝的遗愿,臣会为此感激不尽。如今即将远征,面对表文,禁不住热泪盈眶,不知道该说什么。”
“表”是古代文体的一种,专为臣下对君王进行陈述求情时使用,类似的还有“章”“奏”“议”等。《前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谨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一直为人们所称颂。
(魏明帝青龙二年)诸葛亮至郿,军于渭水之南。司马懿引军渡渭,背水为垒拒之,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五丈原。雍州刺史郭淮言于懿曰:“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堑垒未成,汉兵大至,淮逆击却之。亮以前者数出,皆以运粮不继,使己志不伸,乃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此杖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魏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也34年),诸葛亮率军抵达郿县后,在渭水的南面屯兵。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水,背水驻军抗拒诸葛亮,他告诉将领们说:“诸葛亮如果从武功发兵,依山而向东行军,是很让人担忧的;如果向西行至五丈原,众将领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诸葛亮果真屯兵五丈原。雍州的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必定要争夺北原,应当先行一步占据它。”议论的人大多都说这样做没有必要,郭淮说:“假如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连兵北山,阻断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让百姓和羌人感到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很不利的。”司马懿于是令郭淮率军屯驻在北原。营垒还没有建好,蜀汉的大部队已经前来,郭淮提兵迎战,击退了蜀军的进攻。诸葛亮因为前几次出兵,都是由于粮草运送不及时,导致自己的志向无法得到伸展,于是就分出部分兵力进行屯田,作为长期驻军的后备,屯田的士卒和渭水之滨的居民混住在一起,而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蜀军也无私弊。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多次进行挑战,司马懿却坚守营寨不出。诸葛亮就派人送去妇女使用的头巾、发饰和衣服给司马懿,羞辱他的懦弱,司马懿被激得恼羞成怒,随即上表请求出战。明帝派遣卫尉辛毗手持符节作为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行为。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毗持符节来到,贼军肯定不会再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原本就无心作战,之所以坚持请求出战,为了向部众表示自己的勇武而已。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如果他真能制胜我军,难道还需要远隔千里而请求作战吗?”
亮遣使者至懿军,懿问其寝食及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陈者而去,入谷然后发丧。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懿闻之,笑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懿案行亮之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追至赤岸,不及而还。
所陈:同“阵”。